【文澜读书】卡夫卡《审判》的文本分析
    已参加人数:0         浏览 : 1928         [点赞] : 1         [关注] : 0
活动回顾
活   动  名  称:  【文澜读书】卡夫卡《审判》的文本分析
所   属  栏  目:  阅读推广 / 文澜读书
活 动 发 布 馆:  浙江图书馆
发   布  日  期:  2016-09-29
状              态:  结束
活动起止时间:  2016-10-01 14:00 ~ 16:00
已 参 加 人 数:  0
活   动  地  点:   总馆文澜演讲厅(一楼)
回顾内容

卡夫卡《审判》的文本分析

    在祖国67岁生日的这天浙江图书馆迎来了第298期文澜读书,由知名报告文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孙侃为我们奉上了一场精彩生动的文本分析——《审判》,它是卡夫卡最为著名且最具代表性的长篇小说,以虚幻演绎世事,以荒诞勾画人生,是现代派文学无法忽略的里程碑作品,也是孙侃老师之所以会选取这本小说来做文本分析的原因。

    孙侃老师分别从卡夫卡生平、所处时代背景、全文内容简介、人物性格分析及对中国世界文学的影响等几个方面来分析。虽然很多地方都称卡夫卡为奥地利小说家,但按当时时代背景来看是生活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捷克小说家。卡夫卡实际上是一位勤奋的业余作家。他自幼喜爱文学,但因家庭原因改学法律,后在保险公司工作。1904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为四部短篇小说集和三部长篇小说。可惜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长篇也均未写完。他本人对自己十分苛刻,且性格孤僻古怪。对自己的大多数作品不甚满意,生前只发表了极少的一部分。他在遗嘱中要求挚友销毁他所有未发表过的手稿并永不再版已发表的作品,但他朋友并没有这样做,而是花了很大的精力将卡夫卡的所有作品整理出版。卡夫卡生活的时代正是奥匈帝国的末期。当时在布拉格,民族矛盾、政治矛盾十分尖锐,作为犹太人,整个社会地位很低。另外他所信仰的原罪思想(所有人生下来都是有罪的),贯穿于他所有的作品中。他的创作风格为表现主义,又深受尼采等影响,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

    回到《审判》这本小说,1925年出版,叙述主人公一家银行的高级职员约瑟夫·K在30岁生日那天突然无缘无故地被某个法庭逮捕了。虽然被捕,但K的行动自由并不受限制,他仍然可以像往常一样生活。他自知无罪,找律师申诉,极力加以证明,然而一切努力均属徒劳,没有任何人能证明他无罪。他控诉在法庭的行动后面有一个庞大的机构在活动着,这个机构腐朽愚蠢,草菅人命。这个机构的存在只是为了对他们进行荒谬的审讯。但一切都是徒劳的。最后,K连自己犯了什么罪都不明白,就在他31岁生日前夕的一个晚上,被两个刽子手带到采石场,“像一条狗一样被处死了”。这就是官僚制度下司法机构对他的“审判”。

    小说除了讽刺资本主义社会,抛开宗教问题,更多的是描写了人性。生活中充满了灾难,人随时会陷入无法摆脱的困境,无路可走,没有回旋余地。小说的荒谬性曲折地反映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恐惧和人类的非理性,在非现实的事件和非现实的人物描写中折射异化的、充满痛苦的现实世界。小说的现实性在于贴近现实生活,透过构思所碰到的难题和困境和主人公K的遭遇是相似的,无法防备也不知道何处申辩。从他对世界荒谬性的展现和人性残忍的刻画可以感受到“他的困境就是时代的困境”,仿佛在为人类的明天敲起警钟,为人类的未来担忧。

 




Copyright© 2015 ZJLIB.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图书馆 浙ICP备10002501号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4088号